news

新闻资讯

我爱上海·建筑可阅读丨《后疫情时代如何让历史建筑的生命力延续下去》

2022-08-22 679
       在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上海市建筑学会主办的“我爱上海,建筑可阅读——历史·人文·美学·技术”系列线上直播活动第四期上,集团公司总经理冯蕾发表了题为《后疫情时代如何让历史建筑的生命力延续下去》的演讲,从三个方面简明扼要的指出,历史街区不应只是网红打卡地,而应重新具备烟火气息,继续让居民拥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安居生活。她提出,在后疫情时代,如何让百年历史建筑既符合居民的生活需求,又能延续建筑生命力,正是现阶段继续思考的问题。
历史街区的烟火气息
       冯蕾以疫情期间的保供故事开场,引出了对历史街区的一系列思考。她提到,地处上海核心地段的“巨富长”,可谓是初代网红街区。600多米的富民路上有65家沿街商铺,然而仅有两家超市、两家茶叶店、一家文印店……林林总总加在一起,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店只有8家,占比仅12%。同样,800米长的安福路也仅有一家便利店。这些街边小店对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上海,尤其是中心城区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能让历史街区不再简单成为仅供打卡的布景,而是拥有足够的人间烟火气,延续百姓的世俗生活,成为城市里一处温暖的居住场所?
冯蕾分享了三个有关建筑、宜居的更新案例:

640 (9).jpg

第一处是乌鲁木齐南路64号的天平邻里汇,这处文物建筑在遵循建筑本体真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较好还原了历史原貌,将简洁克制的设计、修缮与历史建筑有机融合,并植入的休憩用餐,文娱活动,展览讲座等功能,为社区增加了一处温暖的公共活动场所。天平邻里汇也因此成为衡复风貌区中温馨惬意的社区服务和治理平台。

640 (8).png

第二处是颇有名气的小型的微更新的项目——伊丽包子铺,这是2020年4月完成的整体改造项目,成为了街边小店的风貌更新改造的成功典型,业态不变但使它跟街区融合度更高。

640 (10).jpg

第三处是乌中市集,前身为乌鲁木齐中路一带的马路菜场,通过跟Prada的合作,让这处生活化的场所与时尚产业相结合。改造后,这里拥有了统一的管理和卫生保障,也让人们更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和人情味。

冯蕾提到,疫情期间对要让原住民喜欢的一个城市更新,历史街区的一个思考,希望我们的历史建筑不仅仅是一一座精巧的街头博物馆,而是若干年以后梧桐树下留有的那抹烟火气息。


里弄建筑的区隔感
里弄、石库门是海派建筑的标识性建筑,上海里弄式建筑的保护、修缮、更新、利用是目前全市、建筑界与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里弄石库门建筑的营造商由于租地建房的建造成本等因素,为容纳更多人口而提高了建筑的密度,里弄建筑密度达到45%左右、石库门建筑密度高达60%,老上海出名的滑稽戏《72家房客》讲的就是里弄石库门建筑里的故事。
然而高密度之下,居所面积狭小,厨卫空间多户公用,容易成为新冠病毒流行的温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要求,完善卫生设施迫在眉睫。

承兴里改造工程是上海建筑装饰(集团)设计有限公司的一个改造项目。承兴里中的旧式里弄,是里弄住宅中早期形态,承兴里中的新式里弄,保留了老式石库门房屋的形式,结构上大多用砖墙承重替代传统的立贴木构架承重,并逐渐采用西方的装修设备和新式建筑材料。

640 (11).jpg

为贯彻“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 承兴里项目遵循保护保留里弄房屋肌理特征和石库门建筑外观和特色部位风貌的综合改造原则,采用内部空间局部拆除复建的改造方式,对里弄房屋原有结构体系、楼梯通道等公共部位重新进行布局优化:

  • 底层六户居民原有房间格局不变;
  • 二层六户居民原有房间格局不变,北侧亭子间部位改造为楼梯间;
  • 每户居民分摊的厨卫空间基本一样:3.4㎡;
  • 楼梯及走道的宽度变得宽敞,且对外有直接采光、通风。

通过改造,解决厨卫公区的问题,解决了疫情期间居民“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困境,在合理范围内提供更具区隔感的舒适私密空间,让生活设施随着居民需求而提升。

640 (9).png

她提出,旧城改造可谓当地人的心之所向,情之所系。事实上,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 旧城改造直接关系居民生活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它是对城市空间规划以及建筑和社会福利设施不断完善的过程。

可喜的是,5月15日,政府有关部门也发布了《关于“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加快旧住房更新改造市级项目及补助资金管理的通知》,让旧城改造更为落地。


科学保护建筑 合理尊重历史

在这个部分中,冯蕾向大家介绍了徐家汇观象台的修缮情况,徐家汇观象台代表了当时远东最高学术的水平,并详细阐述了在外立面修缮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设计师遵循“原材料、原工艺”原则,最终采用维持平缝修复,保留经历几次大修后部分墙面的真实状况。

640 (13).jpg

在进入观象台博物馆入口之前,有意设立一面“历史痕迹展示”墙,让砖墙直接叙述这座建筑历史的“工艺谱系”。

640 (11).png

她介绍道,外墙是一座建筑的历史,也镌刻着一个年代的痕迹,从这面墙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拥有5层历史叠加痕迹,而其最初的面貌为砖粉结构墙面,这堵被反复提及的墙面,最常见的问题是泛碱,这也是砖粉墙的通病。

演讲的最后,冯蕾展示了上海历史建筑外墙的几大类别,并对材料的兼容性作了讲解。她提出,在后疫情时代,消杀已成为常规操作,而消毒液等消杀用品对历史建筑外立面的各种材质产生的影响,需要从业人员进一步的观察与研究,并形成针对性的预案,让百年建筑在后疫情时代,也能获得更多预防性的保护。